您好,欢迎访问杨清语语言矫正官方网站!咨询热线:400-0585-968
作为父母,孩子的哪方面发育最能受到我们的重视?有人说是体格健壮,有人说是智力发展,还有人说一定要全方位均衡发育。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这么多的答案中,好像很难看到语言发育的身影。作为我们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语言貌似被大大低估了。
当我们在学习一项从未见过的能力时,必然会出现种种错误和瓶颈,一帆风顺是不太可能出现的场景。在我们看来,语言习得的难度不亚于世上任何一个行业或职位的技能,孩子自然也会在学习期间出现各种问题。
不会说话、发音不准、口吃……种种困扰孩子和家长的难题接踵而至,尤其是儿童口吃,虽然发生概率不高,给孩子带来的苦恼却在语言障碍中名列前茅。
口吃是一种语言流畅性障碍,通常表现为口头表达上的停顿、重复、中阻和难发,学龄前儿童的发生率为3%-5%。请注意,这里说的口吃是真性口吃,即被归类为语言障碍,并不是指暂时的假性口吃。
没错,口吃也分真假。假性口吃比较常见,约有5%的人(全年龄)在一生中会有几个月的口吃时间。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口吃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消失,仅有少部分人的口吃会持续数年,也就是转化为真口吃。
按理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口吃的时候。当我们过于激动、兴奋和紧张时,言语便会出现不自主的不流畅,等到心境平和时就会恢复正常。一些学龄前儿童出现的口吃与其发育特点有关,也叫发育性不流畅。
认知能力是婴幼儿发育最早也是最快的能力,身体各部位的发育均比不过大脑发育的速度,与之相对照的是构音器官的缓慢发育。幼儿想表达的东西很多,但孩子却无法做到对构音器官随心所欲的运用,于是乎就出现了表达跟不上思想的情况。
2-5岁是幼儿口吃的高发年龄,因为这段时间的开端正是构句能力发育的开端。口吃的症状必须和句子挂钩,还只会说短语的孩子和口吃是沾不上边的。当孩子有了一定的构句能力后,口吃才会体现出其最大的危害。
口吃是吓出来的?一巴掌就可以解决?
江湖之上有传言说:孩子的口吃都是让什么东西吓着了,再让孩子受一次惊吓就能治好。于是有些家庭便采取了激进的方法,在孩子不注意的时候上去就是一巴掌,把孩子疼得直哭喊。小编只能说,家长的脑洞大地太离谱了。
且不说有无科学依据,扇耳光不仅不能治好口吃,还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手重的家长会让孩子鼓膜穿孔,听力也将受到损伤。小编猜测,这种说法应该是从打嗝延伸出来的。口吃是一类和语言中枢相关的语言问题,一掌之威万万不可取。
关于口吃的形成原因,我们已经在不少文章中介绍过,包括生理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对于学龄前的儿童来说,前两者的发病率是极高的,心理尚未开化的他们是很难受到外界评价影响的,这在现实中并不多见。
1.发育不平衡
婴幼儿的整体发育是不均衡的,否则也不会出现孩子先学会爬和走路,然后才是说话的现象。大脑的发育速度是最顶尖的,当孩子从2岁开始逐渐解锁构句能力后,他们的表达欲望远超过所掌握的口头表达能力,想说却说不出口的感觉让他们感到急躁和紧张,口吃便随之而来。
2.右脑过度活跃
人体脑部两个半球所掌管的身体方向是相反的,普通人都是右利手,所以左脑更为发达。美国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口吃儿童右脑的活跃度要比一般人更高,这就导致左右脑无形中在争夺身体的控制权,说话时的停顿、重复便出现了。
3.模仿暗示
和大舌头一样,口吃也是可以从他人处模仿过来的。学龄前的儿童正是好奇心最重的时候,他们对世界的探索已经到了遇到新鲜事物就要模仿的地步了。如果孩子的生活半径中有口吃者的存在,他们会觉得好玩而模仿说话方式。短时间内无所谓,时间一长就有固化的可能。
4.社会心理
虽然社会心理因素并不是导致口吃的主要诱因,但并不代表这样的个体是不存在的。长期的训斥,对孩子的进步不加以鼓励,或者突然的惊吓刺激,都有可能造成语言表达的不流畅。此外,家长也要改掉让孩子当众表演的习惯,这对本身内向的宝贝来说实在不够友好。
[新闻中心]的相关热点
访问杨清语语言矫正手机版网站:
1.任何有关语言障碍的问题,都可以扫描二维码直接跟我们在线专家沟通交流;
2.如果您没有时间或不方便在电脑聊天,您可以通过二维码功能,直接微信或拨打电话跟我们沟通。
杨清语语言矫正官方微信公众号:
1.任何有关语言障碍的问题,都可以扫描二维码或者是搜索“清语语言矫正机构”直接跟我们在线专家沟通交流;
2.您可以通过微信自带的扫描二维码功能,直接扫描左侧的二维码图像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