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杨清语语言矫正官方网站!咨询热线:400-0585-968
“别玩手机了,赶紧过来吃饭!”
“手机放下,先把作业写完再玩!”
“老师说你不够乖,所以今天不能玩手机。”
身为父母,也许我们经常会对孩子说出这样的话,手机已经不单单是一种通讯工具,更是我们娱乐的主要方式。对于孩子来说,手机好像也成为了大人表扬和惩罚孩子的手段,孩子也挺吃这一套的。
然而,这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呢?手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固然给孩子带来了崭新的视野,他们的知识不再局限于纸质文字,通过视频、图片等媒介可以迅速地学习全球最新的知识。但是,游戏和碎片化资讯等起到“奶嘴效应”的东西也会让孩子迅速堕落,甚至“一病不起”。
手机本身没有原罪,大多数信息的供应商也是善良的,可“手机对孩子有害”的言论仍旧甚嚣尘上,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知道,人类的本质是利己的,我们更加倾向于接触对自身更有利或者说可以享乐的东西。
成年人都抵挡不住灯红酒绿的诱惑,更别说发育尚未成熟、视野有限的孩子了。手机中充斥着很多孩子喜欢的东西,比如说游戏、动画片、儿童节目等,这些东西以碎片化的形式不断强化着对孩子的吸引力。父母一个不留神,孩子就会无法自拔。
学龄儿童倒还好一些,学习成绩下降等问题可以依靠手机戒断强行纠正回来。但学龄前,尤其是正处于语言发育期的孩子怎么办呢?语言是通过学习得到的技能,只有通过不断地听和说才能逐渐掌握。
可是,当孩子沉迷于手机中的花花世界后,他们和真人的接触就变少了,开口说话的机会也不多了。手机中一些App中所提供的成人式语言、与普通话表达方式相左的网络用语就会让孩子本就不牢靠的语言体系发生动摇,语言发育迟缓就此产生。
不止如此,经常玩手机的孩子的智力发育也明显晚于正常儿童。智力来源于认知水平,而认知水平离不开孩子接触具体事物和社交。孩子手机不离手,也就不能通过接触具体的事物和人来锻炼认知能力,语言发育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对进入学龄期后的智力水平埋下隐患。
为了保护儿童,国家在近几年也针对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出台了不少政策。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国家的政策普及得再广泛,如果作为监护人的家长不能以身作则地约束孩子,那么再多的好办法也只是空谈。
对此,爸爸妈妈应该从自身做起,再去管教孩子,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歪,孩子有的是理由来反驳大人的批评和纠正。“你自己都天天玩手机,凭什么管我!”“我用手机查一下不会的题目,不是玩游戏!”由此可见,父母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约束自我,再推己及人
不得不承认,当代生活和工作早已离不开手机,但在工作和娱乐之余,我们可以尽可能地不去玩手机,而是多看书或是做一些锻炼动手能力的活动。孩子看到父母每天都读书,他们多半也会模仿大人手不释卷,这难道不比摆弄手机好得多吗?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先完成自身的建设,再去管教和约束别人,父母自己都不能做到将时间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里,哪里还有理由去管孩子呢?
手机戒断不能一棒子打死
虽然手机成瘾是目前在未成年人中流行的一个大问题,但这并不表明手机对于孩子的属性就一定是恶的。手机有很多好处,孩子可以通过观看儿童节目学习很多知识,父母如果能合理利用手机反而能让语言学习事半功倍。
所以,孩子可以玩手机,但要规定儿童所接触的内容和时间。但是,大人并不能完全把娱乐筛选出去,毕竟学龄前儿童的发育特点决定了他们从游戏中获得的知识占了很大一部分。父母可以利用手机向孩子传输知识,不要忽略真人对话的重要性,因为手机中的内容几乎都是语言的单向输入。
好了,我们现在明白了手机是如何对孩子的语言发育产生危害的,也学到了父母应该秉持的原则。剩下的事情就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原则,别等到孩子语言发育迟缓后追悔莫及。
[新闻中心]的相关热点
访问杨清语语言矫正手机版网站:
1.任何有关语言障碍的问题,都可以扫描二维码直接跟我们在线专家沟通交流;
2.如果您没有时间或不方便在电脑聊天,您可以通过二维码功能,直接微信或拨打电话跟我们沟通。
杨清语语言矫正官方微信公众号:
1.任何有关语言障碍的问题,都可以扫描二维码或者是搜索“清语语言矫正机构”直接跟我们在线专家沟通交流;
2.您可以通过微信自带的扫描二维码功能,直接扫描左侧的二维码图像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