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听仪器是帮助听力障碍儿童找回声音的重要工具,佩戴助听器是帮助孩子的生活走回正轨的第一步。当然,除了这个办法,手术安装人工耳蜗也能达到效果。但问题是,孩子找回声音就万事大吉了吗?当然不是,紧随第一步动作之后的便是找回孩子的语言能力。
无论是哪个等级的听力障碍,轻度到极重度的听障多多少少都会给孩子的语言能力带来一定的损失,轻者发音不准、说话不清,重者完全不会说话,需要从头学起。尤其完全失聪的人也完全失去了语言能力,不明所以的人们用“十聋九哑”来形容这种现象。其实,这是一种带有误解和偏见的说法。
“十聋九哑”这个词从字面理解为凡是听不到声音的失聪者必定也都不会说话。听障人士之所以不会说话,是因为发音器官和大脑语言中枢长期不用导致的发育停滞。他们是可以发出声音的,只是那些声音都是比较原始的单音节和嘶吼声,并没有社会意义。
作为语言矫正行业的一员,小编和我们的老师都比较厌烦这种说法。这类不科学的说辞直接导致很大一部分听障儿童在完成听觉恢复后忽略掉了语言矫正的重要性,选择在生活中慢慢恢复语言能力,这无疑耽误了语言的快速恢复,并且会让他们的一些错误发音习惯沿袭下来。
语言矫正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当然,这就相当于生病了就要看医生,而不是自己硬挺或者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胡乱吃药。况且,听力障碍带来的语言能力缺失可不是想象得那么简单,也不只有语言能力的缺失。
1、语言不是唯一的缺失项
我们经常说听力障碍对语言能力的损害很大,也许大家还没有具体的概念。经常关注语言行业的人应该知道,语言障碍在广义上分为口吃、构音障碍、语言发育迟缓和听障语言障碍四大类,虽说看起来只有一项和听力障碍靠边,但其余三类也是听力障碍留下的语言问题,是都可能发生的情况。
另外,听力障碍还会引起患儿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感知力和记忆力等多方面的发育落后,患儿会和健听儿童有着不小的差距。悲观地说,听障患儿不如人的命运恐怕在妈妈的肚子里时就已经决定了。幸运的是,语言矫正带给孩子的希望如同太阳一般耀眼。
2、视觉主导进化为视听结合
人类虽然是视觉主导的生物,但听觉也是与之并驾齐驱的重要一环。听障儿童长期用视觉代替听觉来认识世界,即使恢复了听觉也不懂某种声音代表的特定意义,除非与新生儿一样在几年的时间内慢慢摸索世界,可这对于年龄稍长的孩子来说实在太过漫长。
父母可以带领孩子到医院和专业康复机构进行辨音训练,然后再到语言机构进行矫正训练。辨音训练可以让孩子对声音的有无、高低、远近以及方向做出准确判断,与常人无异。在此之后才是语言矫正,因为语言是最复杂的声音形式,所以也是最困难的。
最后,仍旧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早”字。及时发现,尽早矫正,其中的重要性不用小编多说,相比家长同志们早就了然于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