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口吃?
口吃是语言表达过程中的一种节奏失控现象,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停顿、重复、卡壳等,少儿发病率高于成人。口吃者与正常人偶尔的口吃现象是不同的,不同之处不仅在于口吃次数的多少,更重要的在于对语言缺乏控制力。严重的口吃对人的口语交流和心理状态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从年龄和发生原因两个方面,我校把口吃分为少儿(生理性)口吃和成人(发展性)口吃。
成人口吃的发生原因
1、心理负担的形成
成人反应性口吃多由少儿生理性口吃发展而来。儿童期最初都是无意识的,后期有部分儿童会逐渐产生心理负担直至最后形成口吃意识而转化为发展型口吃。
口吃意识的产生受内因和外因双方面的影响:
外因:周围人(亲人、老师、同学、朋友)的提醒,唤起了本人对口吃现象的注意和克服意识。
内因:性格因素。多数口吃者有着过分追求完美或内向的性格有关,比较在意自己在人前的表现和不允许自己有失误现象,久而久之形成了对口吃的心理负担。
由于担心口吃再出现,拼命地想掩藏口吃,结果导致了言前的强烈的紧张和恐惧感,使自己说话前发生了注意力的错误分配(内容、顺序、表情、动作→千万别口吃、可能要口吃、哪个字可能要说不出来)。语言的表达是依赖于语言中枢的兴奋性的,注意力的错误分配,导致了语言中枢的抑制,口吃出现的可能性增加。
2、形成“恐惧→口吃→更恐惧→更加口吃”的恶性循环
(1)注意力的错误分配导致口吃现象的进一步增多
正常的语言表达过程依赖于思维的连续性和语言中枢的高度兴奋,连续的思维——语言中枢兴奋——语言中枢与运动中枢相连系——支配发声器官的运动神经兴奋——发声器官动作发声。
(2)由于无意义的努力,造成某些肌肉和声带的痉挛。
(3)恶性循环的形成 这次口吃的出现,又必然加重下次讲话前的紧张——这就是口吃意识与口吃现象之间的恶性循环。这也是口吃者往往总是在自己最担心口吃出现的场合出现口吃的原因。
成人口吃的矫正误区
口吃对一些人来说是沟通交际的绊脚石,有的人认为 口吃是一种社交恐惧症,属于心理障碍。但其实人们对口吃却存在着许多误区。
1、口吃是由于自身发音器官有病变导致的
口吃者在口吃时常会觉得自己的咽喉部肌肉紧张、舌头僵硬、呼吸不畅、胸闷等,因此他们就认为是自己的呼吸系统出现了问题,才导致了口吃,还有的人会去医院割舌系带,他们觉得出现口吃是由于舌头不够灵活。
我们知道口吃者在说话前会先产生恐惧感,然后才产生了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如心跳加快、喉部肌肉紧张等。这种表现只是发音器官的功能性紊乱,不是器质性病变。一旦脱离了紧张的环境或人,这些器官的功能就能很快恢复。
2、通过药物或仪器矫正口吃
有很多人“病急乱投医”,选择药物、手术、仪器来治疗口吃是错误的。因为,口吃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言语障碍,不仅有异常的言语行为 , 往往还伴有情绪的异常,口吃的矫正只能通过心理的改变和正确语言反射的建立,仪器和药物都是不可奏效的。
口吃并不可怕,只要找到正确的方法,专业的气声协调训练和专业的心理辅导相互配合。就会在短时间内,变得说话流利,侃侃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