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障碍是如何分类的?
1、按性质分为传导性耳聋、神经性耳聋和混合性耳聋
传导性:由于影响了外界声波经外耳、中耳传至内耳的传导途径而造成了耳聋。如外耳和中耳发育畸形、外耳道阻塞、中耳炎等。
神经性:由于听神经或大脑听中枢的病变造成的听力损害,包括先天性、老年性、药物性耳聋等。
混合性:兼有二者,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耳硬化症等造成。
2、听力损害分级
以0.5、1、2kHz四个频率的听域平均值为依据,听力损害分五级:
轻度(26-40dB),听力稍有困难,通常不用配戴助听器;
中度(41-55dB),听力障碍明显,应助听;
中重度(56-70),听力中度困难,应助听;
重度(71-90dB),听力严重困难,必须助听或植入人工耳窝。
极重度(90dB以上),听力极度困难。
听障-语音的特征有哪些?
听障患者是由一定原因导致听不见或者听不清的听力残疾,从而导致无法与人进行正常交流,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活动。由于听觉障碍,听觉障碍患者在语言、认知、情绪和个性发展等方面往往都表现出不同于健听者的特点:
1、构音异常: (如音的省略、缺失、替换、歪曲、添加等现象);
2、声音异常: (如鼻化音、嘶哑音、尖叫音、音量不足、音高调、音调失控等现象);
3、节律异常: (如在言语过程中难以控制各种音量、音调、长短等机能,或不知道如何运用这些机能传达欲沟通的信息现象)。
4、说话时常有音量过大;语调单调,缺少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高低长短的变化;常有即时性或延迟性鹦鹉学舌式反问现象;常有发呆、若有所思的表情;交流时,常表现出注视说话者的脸部,尤其是口、唇的运动与表情;经常指手画脚,借动作、手势表达其需求而不说话;不理解对方的话语含意,常常答非所问;在交流中,不知道等待、轮替;对他人的谈话漠不关心,对周围的噪声无动于衷;对某些语音发音含糊不清;学习正确的语法有困难;学习语言,发起交往的主动性不足。
5、认知特征:由于听觉刺激的缺损,听障儿童的信息更多地依赖于视觉、触觉和动觉的获得,不易形成视听结合的综合信息。因此听障患者经常获取的信息不够完整,在理解力方面存在欠缺。难以做到同时既看又听,视觉兴奋和听觉兴奋不能协调、统一、共鸣。因此,听障患者因听觉损失,语言发展迟缓,在交流中容易产生误解,行为表现为焦急、脾气暴躁倔强、好冲动、好动、好奇,任性、唯我独尊。另外,听力损失严重及全聋的患者会常感到自己孤独,没有朋友,工作学习不快乐。他们时常表现出沮丧、退缩和孤立的情绪。
听障-语音康复的最佳时机
听力损失患者一定要早预防、早发现、早配戴合适的助听器、早开展康复训练。 在2岁前发现耳聋并早期干预,听障患者言语发育商要明显高于晚发现的听障患者。越早助听干预的听障患者,到7岁上正常学校的可能性越大。 然而,有些患者或者家长由于认识不足,很多听障患者失去了最佳的矫正时间。
本校认为,听障患者应根据轻重,可使用助听器进行干预治疗;重度、极重度听力损失,则需要选择人工耳蜗等植入式听力解决方案。而1-3岁是听障儿童治疗的黄金期,这一时期正值言语发育期,在大脑最适合且开始掌握语言的时候即开始接收听觉信息,他们的听觉发育将与听力健全的儿童相当,口头表达能力也将自然形成。所以,正确、有效采取医学、教育、社会、工程等康复手段,充分发挥助听器、人工耳蜗的补偿作用,开展科学的康复训练,以减轻耳聋给听障患者造成的听觉、语言障碍及其他不良影响,并使听障患者能听会说,与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往,达到回归社会的目的。
听障语言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听力损害是影响语言的主要因素之一,听力损害大于75 dB者,普遍存在发音不清晰的问题,助听越晚,对语言清晰度影响越大。听力损失大于90dB的听障患者,无论助听器或人工耳蜗干预多早,都将出现语音不清晰的现象。
听力残疾学生生理缺陷主要是耳聋,而不是哑,他们不会说话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听觉器官从小就对外界的有声语言没有感知的反应,也就无法学说话了。但是,从他们的生理特点来看,不管是先天或是后天的聋哑,他们的发音器官都是完整无缺的。尽早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是行之有效的。
有一些家长认为只要选择最先进最贵重的助听仪器孩子的病就OK了,其实不然。助听器只能让你改善听力,而在没改善听力以前,患者的语言功能习惯已经形成。而由于听力不好,从小学话时发音就不正确或不到位,导致跟发音器官的功能比正常人差,对自己发音的音感也不正确,这些都必须专业的矫正训练来解决。所以,在佩戴仪器的同时,进行专业的语言康复和矫正训练,才能解决讲话问题。
聋儿语言康复训练——听力言语障碍矫正案例
语言障碍患者一般都伴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形成心理疾病,听障患者也不例外。对于那些心理障碍严重的学员,老师们不仅要帮助他们矫正发音的问题,还要注重对他们心理的辅导和心里的支持,要付出的更多。当然,学员毕业的时候,看着他们不仅获得了语言的新生,也获得了积极阳光向上的心理,老师们的成就感也更强,因为她们的数倍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那种喜悦是任何其他东西代替不了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语言障碍患者心理上都会受影响,就像小明(化名),小明十五岁了,属于重度听力障碍,做的人工耳蜗手术,青春期的小明不仅没有因为这个特殊时期像别的孩子一样叛逆,也没有因为听力障碍自卑自弃,平时的小明沉稳内敛,上课时却非常积极配合,课后也积极练习说话,放学后打打篮球,跑跑步,生活非常有规律,见到老师主动打招呼,主动帮助其他学员,特别听话懂事,看他的表现,我们不相信这是一个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更不相信这是一个严重听力言语障碍的孩子。
但小东(化名)就完全不同了,小东比小明大了一岁,虽然听障的程度没有小明严重,但心理影响很严重,还带着青春期的叛逆,上课不配合,动不动就发火,老师们很头疼,教导员几乎每天给小东做心理辅导,校长也多次对小东进行心理辅导,放学后,小明也经常和小东一起玩。终于,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小东渐渐变了,上课开始配合,心理上阳光多了,矫正进度也大大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