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时语言流畅的三点原因,分别是情绪记忆,节奏速度以及气息意识。当然,找到原因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发现其中所蕴含的重要启示,从而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
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下讲话之前的思想意识。人在发育的过程中,最先形成的就是大脑中的杏仁核,它的作用就是管控着我们的呼吸、心跳,还有情绪,当遇到恐惧时,它会本能的开启逃跑机制,让全身肌肉紧张,为战斗或者逃跑做准备,对于我们口吃者而言,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急躁,也就是急于表达,期待瞬间逃脱。
有的时候这种恐惧也会来源于某个正在发生的当下,或者我们的想象、比如不想让同事发现自己有口吃!或者是为了在思维预感出现之前而赶紧把话说完,这些想法都会触发杏仁核的恐惧反应,瞬间引起情绪急躁。在这种急躁心理的促使之下,我们会把目标定为瞬间发完一句话或者所有内容,不会考虑表达的清晰度,更不会有节奏和停顿意识。慢慢的,这种思维意识就会变成一种惯性。也就出现了一个矛盾体,那就是秉持着一个自认为正确的错误思维意识,而又期待美好的行为。
我们知道思维和行为是一体的,思维相当于电脑程序,输入一个指令,电脑就会根据公式计算出结果。思维决定了行为,所以,这就注定了语言障碍的持续发生。而且你会发现讲话的速度是越来越快,根本停不下来,清晰度也是越来越差,别人压根听不清我们在说什么。我们还会认为,语言流畅度决定了我给别人的印象,因此把大量的精力花在了如何把话说好,违背了我们沟通的目的是为了传递信息。结果事与愿违,越想说好就越说不好。
研究表明,身体姿势、手势、视线的接触,以及整体的仪态与行为举止,占到印象的55%,声音处理的艺术性占38%,语言内容仅占7%。因此很明显,为了使自己的信息传达给对方并使之完全被理解,传送信息时必须伴随有恰当的身体姿势、语音语调,并贴切地加强情感,也就有了播音主持中经常说到的一句话: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而不仅仅是语言的流畅度。
唱歌时之所以语言流畅是因为有节奏和情感,而且节奏越慢发音越放松,情感投入越多发音越动听。这就告诉我们,讲话当中我们需要加强停顿的意识,允许自己讲话慢一些,自然的抑扬顿挫,由情带动声音。这样可以缓解讲话之前的压力,加强表达的清晰,也可以把一份宁静和喜悦传达给听者。
比如说在讲下面这句话时:今天中午食堂炒的菜有点咸,如果你像这样一口气讲完,没有停顿,别人听的很累,你自己讲的也很累,很多朋友说话总感觉上气不接下气,胸闷气短。就是因为不敢放松,不会把控说话的节奏感。我们应该学会词与词之间稍作停顿,今天中午-食堂炒的菜-有点咸。或许别人听不到你明显的停顿,但是你自己需要有个停顿的意识。不要忘记我们的嘴巴一次性只能发一个字,发好每个字就能发好每个词,发好每个词就能发好一句话。
讲话不是百米冲刺,那样太累,无法持久,而要有散步者心态,学会停顿,要想达到这种状态,除了改变语言的发声习惯以外,还要学会调节情绪。很多时候我们讲话的状态像极了离弦的剑,给人一种毛毛躁躁的感觉,令人无法信任。说话时语速放慢,会给人带来沉稳的印象,也会给自己增加自信心。其实大家更喜欢有温度的,有节奏的,轻重缓急有变化的,声情并茂的声音。人要学会惜言慎语,要认识自己,欲望之人,难得抑制欲望而伤人伤己;口快之人,常得罪人;话语一出,难以改变。所以,学会保持一个平静的心态,放慢语言的速度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