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杨清语语言矫正官方网站!咨询热线:400-0585-968
大概是因为疫情,所以今年的春节显得格外冷清。于是在家休息了几天后,我准备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他算是成家立业比较早,孩子也已经三岁。只不过,我未曾料想的是,这一去,倒让我发现了一个“小问题”。
到他家的时候,大概早上十点多,而在刚踏入客厅的那一刹,我瞬间遭受了南北方言的洗礼——双方的老人正在伺候家里唯一的小王子,用得还都是各自城市的方言。老人语言轰炸还没结束,我这位朋友又开始用普通话跟孩子絮叨。
2种方言,再加上普通话,我似乎已经预料到小乖(匿名)未来的语言情况了。
据调查,我国有129种方言(十万人口/主体民族),这些方言分布于全国的七大方言区,成为许多人生活环境、文化环境的组成部分①。
而随着南北交流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着南北的属性,于是“lei hao”遭遇了“你好”,“额爱你”碰撞上了“吾欢喜侬”。而衔接这些不同方言交流的核心工具,自然就是普通话,这个被全国人民所认同的统一的语言体系。
因此,许多家庭的日常就是方言+普通话,家长用普通话教育、引导孩子的成长,而老人在一旁用非常浓重的口音辅助,偶尔还为孩子充当保护伞,替他们遮挡来自父母的教训和动作。
尽管有时候家庭会因为方言和普通话的不协调闹出些矛盾,但在大多数人看来,方言并不会成为什么阻碍,反而给这个家庭增添了几分烟火气。
近些年来,“双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一直是大众争论的焦点,有人认为双语教育会导致孩子注意力分散、降低语言敏感度,甚至会导致语言发育迟缓;而有的人则认为双语教育会促使孩子的认知提高,还会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
而之所以谈到“双语教育”,是因为方言+普通话的家庭教育本质上也是一种另类的双语教育,只不过很多人并未意识到而已。
那么,这种另类的“双语教育”对孩子会有影响吗?
有,但要看孩子自身的语言情况。
康奈利大学教授Sagar说,方言和主体语言(普通话)的共同学习是否会导致语言障碍的出现,主要是看孩子是否存在先天的语言能力缺陷。
如果孩子自身完全没有语言方面潜在的不足,实际上双语环境是有利因素,孩子可能会在某一时段出现语言迟缓,但最终孩子的语言能力反而会高过单语儿童。
另一方面,如果孩子早期存在有潜在的语言基础能力缺陷,比如注意力不足、模仿能力较差、轮流互动能力不足等,那么复杂的语言环境,反而会造成孩子出现较为明显的语言发育问题②。
最后,教授还说明,并不是说家庭里一点方言交流都不能有,而是说方言和主体语言不能交叉使用,比如一会儿方言,一会儿普通话的行为就相当错误。
春节返工上班,我便想着要帮帮那位老朋友,于是我将朋友家孩子的情况分享给了我们机构的专家,之后得到了这样的回复:
小编你好,根据你反映的情况,以及后续沟通所知的情况,我判断小乖的语言发展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迟滞,并且我发现孩子有以下几点的异常表现:
1.孩子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较同龄孩子有些落后,大概落后3-6个月;
2.孩子的听指令能力较差,在电话交流时对某些指令反应不及时;
3.孩子的部分字音掌握不牢靠,发音时飘忽不定,总体上不够清晰。
因此,我判断孩子应该已经发生语言发育迟缓问题,建议就近尽快前往专业语言机构,避免错过最佳矫正时间。
得到专家的回复后我并不觉得意外,因为在朋友家见到小乖时就发现孩子的语言、行为、反应等各方面都有些异常,各种表现也非常贴近语迟儿童。
好在孩子的语言情况还处于可控状态,三岁左右的年纪也是语言矫正的最佳期间,要是再等个两三年,恐怕即便想矫正也有些困难了。
这是发生在小编身边的语言障碍儿童,不知道大家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故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引用:
①《中国语言文化传统与古代语言政策流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庆生-北京-100081
②Pallavi P·Sagar R·Mehta M,et al.Serum neurotrophic factors in adoles cent depression:gender difference and correlation with clinical severity MJ Affect Disord,2013,150(2):415-423
[新闻中心]的相关热点
访问杨清语语言矫正手机版网站:
1.任何有关语言障碍的问题,都可以扫描二维码直接跟我们在线专家沟通交流;
2.如果您没有时间或不方便在电脑聊天,您可以通过二维码功能,直接微信或拨打电话跟我们沟通。
杨清语语言矫正官方微信公众号:
1.任何有关语言障碍的问题,都可以扫描二维码或者是搜索“清语语言矫正机构”直接跟我们在线专家沟通交流;
2.您可以通过微信自带的扫描二维码功能,直接扫描左侧的二维码图像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