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杨清语语言矫正官方网站!咨询热线:400-0585-968
当孩子第一次张口说话,一些家长在惊喜之余就开始幻想,孩子将来会不会有什么大的出息,会不会变得很优秀等等。他们在准备付出众多努力的同时,也对孩子有了许多的期望。
但直到真正抚养孩子,他们才发现自己最初的想法有多幼稚,那可不是想象中乖巧的“宝贝”,而是一群“小恶魔”。
你能想象一群蜜蜂整天在耳边嗡嗡叫的场景吗?很不幸,进入语言模仿期和成熟期的儿童就是这样,他们似乎有说不完的话,讲不完的东西。
一些父母表示,自己整天面对孩子气的都快心肌梗塞了,特别希望有人能帮着带带孩子;但还有一部分家长却面露忧虑,因为他们的孩子到现在还不怎么会说话,即便能说话,大多数时候也说得不清不楚,好像是有什么阻碍一样。
很多时候,他们听得糊里糊涂,孩子说得也累,二者沟通还得猜来猜去。
按理说,孩子的语言都成这样了,家长们是不是得赶紧带孩子去检查检查,免得影响孩子以后的生活和学习。
这你可想错了,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认为孩子说话有问题是个事。
这不,厦门中心之前就来过这么一家三口,孩子都已经上小学四年级了,夫妻俩才在家里老人的催促下不情愿地来了我们机构。
夫妻俩打心眼里觉得孩子说话没问题,他们基本上能猜明白孩子在说什么。但是,当厦门中心矫正师对孩子做了专业语言评估后才发现,小朋友的许多错误字音都已经定型,功能性构音障碍(大舌头)的程度已经相当严重了。
简单来说,孩子的语言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甚至影响到了孩子的性格成长。
其实类似于这样的例子并不在少数,有相当一部分家长都秉持着类似的观念——说话不清楚不是问题,我小时候也有,长大就好了。
过度自信,不认为语言障碍是问题
不少90后的年轻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对儿童语言的成长有一定的了解。
但这种了解往往比较浅薄,比如舌系带这个问题,明明孩子不需要剪断舌系带,可有的家长仍然坚持手术,最后反而影响了孩子的语言发展,导致他们还得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陪着孩子做针对性的语言训练。
其实,这一类型的家长又很矛盾,他们不信别人的好言好语,却又过度相信网络上的各种“谣言”,这就导致他们容易忽视很多语言问题显露时的特征,例如三四岁儿童说话晚,小朋友部分字音说不清、发不准等等。
结果就成了:孩子的语言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于是越说越错,越错越说,最后成了个死循环,语言问题根深蒂固,想纠正都困难重重。
过度焦虑的家庭,反而促使语言问题诞生
大多数中国人一直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即便是到了现在,还是有很多家长在孩子还没出生前就已经开始规划之后的种种事物。
所以,当孩子张嘴说话那一刻开始,不少家长就展示了自己提前准备好的各种东西,不求理解,先熏陶熏陶,就当是预先打个基础。
等孩子再大一些,就是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课外班和辅导班,总之要把孩子的每一点时间都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能浪费一丝一毫。
可这样急功近利的坏处是什么呢?儿童语言和心理的双重问题,孩子语言落后、发音频频受阻,就连心理发育也成了大问题。
1.不要与孩子争着说话
俗话说“心有灵犀一点通”,乍一看,好像是亲子间有默契的表现。然而,这种所谓的“心有灵犀”对孩子的语言来说就是一场大灾难。
表面看起来是父母和孩子间默契万分,实际上却减弱了对孩子的语言刺激,导致其认知水平下降,最后语言也慢慢落后。
2.不要替孩子做决定
生活中,有部分家长非常有“主见”,事事为孩子考虑,从孩子出生到长大几乎包圆了他的一切事情。这好吗?当然不好。
因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在为孩子的发音提供基本的信息支持。孩子从接触这些东西开始,大脑就不断地在获取其中的信息素,可要是家长剥夺了孩子做决定的能力,语言自然难有发展。
3.不要让孩子玩太久的手机
浙江大学一篇论文指出,学龄前儿童每天接触大屏的电子设备超过半小时以上,他们的语言能力就会相应下降。而这其中,以手机、平板为代表的电子设备以内容丰富多彩的音视频为“罪魁祸首”。
其实咱们也不是说不让孩子接触手机、电脑,只是一接触就是三四个小时,这可不利于孩子的语言发展。
最后:
不知道大家知道哪些关于父母们在育儿过程中的错误做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新闻中心]的相关热点
访问杨清语语言矫正手机版网站:
1.任何有关语言障碍的问题,都可以扫描二维码直接跟我们在线专家沟通交流;
2.如果您没有时间或不方便在电脑聊天,您可以通过二维码功能,直接微信或拨打电话跟我们沟通。
杨清语语言矫正官方微信公众号:
1.任何有关语言障碍的问题,都可以扫描二维码或者是搜索“清语语言矫正机构”直接跟我们在线专家沟通交流;
2.您可以通过微信自带的扫描二维码功能,直接扫描左侧的二维码图像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