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杨清语语言矫正官方网站!咨询热线:400-0585-968
前段时间因为疫情,我的一位朋友跟孩子一起被隔离了。在隔离之前,她做了很多的计划,想着跟小朋友一起做,免得整天待在房间里面太过于无聊。但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意料。
在隔离一个星期后,朋友发现孩子不愿意跟她一起玩了,有时候一个人坐在角落,显得特别的“可怜”,不管朋友怎么叫名字也不搭理。这下,朋友可真的急了,担心孩子是生了什么病。
于是,赶忙上网咨询,这一查,果然就查出了问题:宝宝可能是自闭症。
“自闭症!”这三个字突然跃入朋友的眼帘,令她的心头不由得一颤,自家孩子怎么会患上这么一个病呢?但是看着专家说的头头是道,好多症状也能跟小朋友对应上,她就算不信也得信了。
在隔离结束后,朋友赶忙带着孩子前往医院,但专业评估后得出的结果却让她有些哭笑不得:小朋友只是在封闭的环境中待得太久,所以显得有点“自闭”,其实就是被压抑了情绪而已,之后多带小朋友出去走走就好了。
直到这时,朋友才松了一口气。
但是,我想很多人这个时候都会有所疑惑,为什么小朋友都有些“自闭”了,可为什么不是“自闭症”呢?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口语中的“自闭”和自闭症(孤独症)并不是同一个问题。
“我自闭了”,这是流行于十年前网络中的一句流行语,指的是因为遭遇了生活、工作中的某些事而变得有些小陈,不愿意面对外面的人、事、物,看起来就像是“自闭症患者”一样。
但我们能说这群人是自闭症患者吗?当然不是,因为他们只是遭遇打击而变得意志消沉而已,充其量只能算是情绪的失衡。
其实“我自闭了”发展到2022年,逐渐被另一个名词所代替,那就是“社恐”,即那些面对外界的社交行为而产生退避、拒绝行为的表现。
所以,不管是“我自闭了”还是“社恐”,本身都是一种情绪行为化的体现,他们只是在逃避某种行为,比如社交、比如沟通。本质上这种表现并非是自闭症,更不是很多人所理解的自闭倾向。
因为自闭倾向已经是自闭症的早期预兆了。
自闭症,又叫孤独症,是一种精神发育性疾病,一般在孩子36个月左右开始发病。有的初期症状比较轻,后来慢慢或迅速变严重,有的一开始就比较严重。
得了自闭症的孩子,无论是在行为上还是语言方面,看起来都与正常孩子不一样,甚至在有的人看来会略微有些古怪。
1.人际交往障碍
简单来说,人际交往障碍就是无法与人建立正常的社会关系,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不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形式,也不明白这些形式有何意图。
所以,患了自闭症的孩子会对叫名字没反应,不会对人微笑,更不会与人打招呼,甚至有时候会对一起玩的同伴“大打出手”,他们并非恶意,只是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表达或示好。
2.语言障碍
语言障碍是指无法与人用正常语言沟通。
很多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发育相较正常儿童的水平来说是迟缓的,而且,就算是有语言的孩子,和其他人交流也是沉浸在自己的话题中,不仅不会注意到他人是否能够听懂,而且还喜欢插嘴。
另外,三级自闭症儿童可能一生都没有语言,即便有一些相对简单的词汇交流,但在使用时也可能是错乱混淆的,比如你、我,他的代词就分不清。
3.兴趣狭隘且刻板重复
一般来说,小朋友都会对这个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无论是吃的、穿的还是玩的,他们总是闪着一双好奇的大眼睛,眼神里充满了探索欲和求知欲。
但自闭症小孩不一样,他们对世界缺乏兴趣,能让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同时,他们的喜好很特别,比如重复同样的动作,重复同一句话或同一个词语,专注于某一个特别的物品或者物品的某一个部位。
在儿童出生后,各种筛查工作要及时做,不要漏检;
当儿童产生异常行为时,注意观察,并及时送去医院或专业机构评估;
父母要保证家庭环境的稳定,切忌家长情绪过激影响孩子;
对自闭症儿童要有耐心,你们是维护孩子智力和认知的最佳辅助。
[孤独(自闭)症]的相关热点
访问杨清语语言矫正手机版网站:
1.任何有关语言障碍的问题,都可以扫描二维码直接跟我们在线专家沟通交流;
2.如果您没有时间或不方便在电脑聊天,您可以通过二维码功能,直接微信或拨打电话跟我们沟通。
杨清语语言矫正官方微信公众号:
1.任何有关语言障碍的问题,都可以扫描二维码或者是搜索“清语语言矫正机构”直接跟我们在线专家沟通交流;
2.您可以通过微信自带的扫描二维码功能,直接扫描左侧的二维码图像关注我们。